book008.jpg

陰影效應:找回真實完整的自我 The Shadow Effect:Illuminating the Hidden Power of Your True Self
作者:狄帕克.喬布拉、黛比.福特、瑪莉安.威廉森
原文作者:Deepak Chopra,Debbie Ford,Marianne Williamson
譯者:謝明憲(七彩田農夫)
出版社:天下文化
出版日期:2011年06月30日
語言:繁體中文
博客來相關頁面

P.33
現實主義者不得不承認,壓抑本身就是一種惡。如果試著掩蓋憤怒、恐懼、不安、嫉妒及性欲,陰影就會得到更多能量供它利用,而且它會毫不留情地利用這些能量。當黑暗面出其不意地攻擊你,大浩劫就來臨了。

P.35
你愈壓抑黑暗面,就愈容易營造出充滿善良與光明的人格面具(所以,在發生瘋狂開槍殺人或恐怖罪行後,我們常在電視上看到兇手的鄰居很詫異地告訴記者,兇手「平常看起來像是個好人啊。」)

P.38
每當你覺得自己的世界破滅時,其實破滅的是自我及了解事實的自信。

P.39
潛意識不是關於「我」,而且關於「我們」。當某人有了潛意識的衝動和驅力,那是來自於整個人類的歷史。根據榮格的說法,每個人都與他所謂的「集體潛意識」有所關聯。

P.45
陰影用兩種方式讓我們陷入圈套:它讓我們不知不覺;然後只要它想要的時候,就以不可思議的力道爆發出來。

P.48
有無形的連結因子(connectors)在連接整個社會。

P.50
人的靈魂是個模稜兩可、相互矛盾又似非而是的領域,既不可見,又常被忽略。但它本該如此,因為所有的生命經驗,都是靈魂的顯化,都是對比的結果。你的經驗沒有一個不是對比的:光明與陰影;快樂與痛苦;上與下;前進與後退;熱與冷。如果沒有這些歧異,也就沒有顯化,意識大概會是一個廣大的平坦世界,就像沙漠一樣。你會覺察到每一件事,但沒有一件事會是突出的。

P.51
人的進化依靠的不是物質的大腦(brain),而是使用大腦的心智(mind)。

P.61
你不想去覺知到的部份,都是陰影的結果,因為陰影就是痛苦與壓力的藏身之處。當社會壓力再也抑制不了時,就會發生大規模暴力;當個人的壓力無法承認時,就會發生家庭暴力。一直不去覺知,要付出的代價是很高的。

P.61 62
每當你做出下列的事,就會增加陰影:
對自己與他人隱瞞
懷著罪疚與羞愧
評斷自己或他人是錯的
需要責怪別人
批評他人時無視於自己的缺點
將自己與他人分離
掙扎著遠離邪惡

P.64
根據榮格的說法,陰影讓我們無視於自己的缺點,而把它們投射到別人身上。為了不想感覺到自己不夠好,我們就把他人看成是不夠好的。

P.65
投射以「我沒問題,但你有問題」為基礎,創造出某種自我接納的虛假狀態。真正的自我接納,是會推己及人的,你覺得自己沒問題,就沒有理由覺得別人有問題。

P.74
要把任何負面反應,想成像過敏症或流行性感冒,它們只是暫時改變了你當時的情況。

P.77
我們往往把同情心給別人,卻忘了給自己。

P.84
當我們卡在善惡的戲碼中動彈不得時,就會被迫接受有限的觀點。

P.94
正向思考的缺陷,就是你無法永遠都保持正面。

P.97
你改變的潛力不在遠方。潛力與未被看見的可能性,是一樣的。你或是看見某事是可能的,不然你就是沒看見。因此,所謂的不可能,只是沒看見的另種說法。

P.99
問題的層次從來就不是解決方法的層次。

P.101
《吠陀》(the Vedas)所說:「你不在世界之內,是世界在你之內。」

P.106
停止尋找真愛,讓自己成為真愛吧。

P.111
就靈性上來說,除非你拒絕自己,否則你不會被拒絕。
一切論斷,歸根究底,都是在論斷自己。

P.112
理想化的我自,聽起來像是一套「接納」模式,聽聽它告訴你的:「你現在做的事是對的。一切在你掌握之中。沒人能傷害你。只要繼續保持現在的樣子。」在這種掩護下,你幾乎不會做錯事,就算做錯了,你也會迅速掩蓋和遺忘錯誤的行為。擁有一個理想形象,它的美在於你確實會對自己感覺比較好。這形象取代了痛苦的現實。

P.113
理想化的自我形象,並非可行之道,唯有真正的自我接納才是。

P.114
論斷是狹窄的,當你對自己或任何人貼上壞的、錯的、較差的、不值得的這類標籤時,你就是透過狹隘的眼光在看。把視野擴大,你就會意識到,每個人不論有什麼缺陷,在最深的層次都是完整及圓滿的。你愈意識到這一點,就會愈接納自己。

P.116
當你是出於愛而付出自己,你並沒有輸掉什麼。事實上,充滿愛的臣服像是一種獲得。

P.125
有時候我們甚至會忘記,自己曾經渴望過不一樣的生活。重複著這些對我們有害的記憶,會誘使我們年復一年都接受自己只能一成不變地活著,把時光虛擲在低於期望的平庸日子裡。

P.127
偉大的瑞士心理學家榮格告訴我們,陰影就是我們不想成為的那個人。
我們的陰影就是自己想對摯愛的人隱藏、及不想讓別人發現關於我們的一切。
陰影是由那些因為過於痛苦、難堪或討厭而難以接受的思想、情緒和衝動所組成的。我們不處理它們,反而壓抑它們,將它們塵封在心靈的某處,如此一來,就不必感受它們所帶來的沉重與羞愧。詩人兼作家布萊(Robert Bly)將陰影形容成每個人都揹在身後的隱形袋子。隨著成長,我們將家人或朋友無法接受我們的每一個面向,都丟進這個袋子裡。

P.137
如果我們不去檢視陰影,它就會在我們最不想要、最意料不到的時候,從黑暗中現身,破壞我們的生活。

P.138
《易經》告訴我們:「唯有當我們有勇氣如實面對事物,不帶任何自欺或幻覺,事情才會出現光明,因而認出通往成功的道路。」

P.138 139
首次接觸黑暗面時,最初的本能反應是不願意正視它;接下來是跟它討價還價,請它別打擾我們。多數人耗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努力,以達到這樣的目的。諷刺的是,正是這些隱藏的部份與不被接納的感受,最需要我們的關注。當我們隔絕不喜歡自己的那些部分,也不知不覺封閉了我們最有價值的禮物。

P.140
我們就是由對立的力量所組成的二元存在。這意味著,我們在別人身上看到的每一項特質,都存在於我們之內。

P.141
一旦面對過自己內在的惡魔,當別人的黑暗面出現時,我們就會充滿慈悲與平靜。我們能寬恕,並放下貶損他人的論斷和怨恨的心。

P.144
日復一日,一次又一次的經驗,不知不覺中,我們建立起一座無形的堡壘,成為虛假的自我。這個表達受到限制的堡壘,將我們的本質弄得晦暗不明,既隱藏了我們的脆弱與敏感,也隱藏了我們認識、看見自己真相的能力。
當我們允許自己的所有部分都存在,生活就是一場戲。每天都是完全表達自我的機會。

P.147
每個人都建構了一個以小我為基礎的身分,指派給自己一個可以接受的角色,但是最後,這個身分卻扼殺了我們完整的自我表達。我們沒有成為真正的自己,而是成為我們認為「應該」成為的那個人。隨著時間,我們被扼殺的自我知覺(self-perception),就成了陰影生根的溫床。不管這個角色是被創造來彌補我們認為自己身上的不足,還是用來符合父母、照顧者或朋友的期待,只要我們力圖滿足小我的角色,排除了所有可能讓我們樂在其中的角色,我們就會創造出一個欠缺深度、不再探險、沒有意義與韻味的生活。

P.148 149
當我們試圖只表達那些自己認為必能獲得他人接納的自我面向,就壓抑了某些最珍貴、最有意思的特質,並判了自己無期徒刑,終身依同一個老劇本,重複上演同一個戲碼。

P.151
我們無法用黑暗來打擊黑暗。我們必須找出慈悲心,擁抱內在的黑暗,才能了解它;最後,才能超越它。

P.153 154
人格面具的產生不是沒有來由的;它是用來掩飾我們最不喜歡自己的部分,並補償那些我們自以為最深的缺陷。
這個虛假的自我只有一個任務:將我們不想要的、無法接受自己的部分全都隱藏起來。

P.155
唯有當我們停止假裝自己所不是的東西,不再有必要隱藏或補償我們的缺點時,我們才會了解表達真實自我的自由,並擁有選擇能力,以自己真正渴望的生活來做取捨。

P.159
我們建構祕密的生活,以隱藏自己最羞於面對的部分。那可能是某個讓我們羞愧的生活領域,或是深怕所愛的人無法接受的行為;也可能是某個失控的部分、令人掙扎的習慣或癮頭,或是不敢大聲說出的幻想。

P.163
李查茲博士(Dr. Charles Richards)說:「忽略被壓抑的陰影,就像把某個人關在地下室,最後他不得不做些誇張的事,來博取我們的注意。」

P.169
當我們發現自己老是注意別人的陰影,那是因為它們觸動到自己的某個陰影面向。
我們天生就會將我們看不到自己的地方,投射到別人身上。
我們在他人身上所論斷或譴責的一切,究竟來說,都是我們否認或拒絕自己的部分。

P.176
只有當我們欺騙自己、或憎恨自己的某個面向時,才會對別人的行為產生情緒反應。

P.182
當我們探索自己的行為模式,尤其是那些我們不希望重複的行為,總會發現某個試著想要隱藏或掩蓋的陰影面。那些我們深陷其中的重複模式,總是讓我們體驗到伴隨著原始創傷而來的感受。

P.185
身為人類,在一定的程度上,既是自私的,也是無私的。

P.186
生命中的任何時刻,我們都能選擇自己想要成為怎樣的人,這就是自由。

P.191
要成為完整的人,就必須承認所有感受、人格特質和生命經歷的存在,我們不僅要重視被小我認為可接受的部分,也要珍視被認為是錯誤或不好的部分。

P.193
我們埋藏的光明同黑暗一樣多。
如果我們很想模仿某人,那是因為我們在他身上看到我們內在的特質。如果我們被某人吸引,那是因為我們喜愛他的那一面,我們也同樣具備。別人身上讓我們有所反應的特質,無一不是我們已經具足的。它可能被藏在某個壞行為、或是過時的陰影信念背後,讓我們誤以為自己跟我們在別人身上看到的剛好相反。

P.202
我們很容易就陷入自己的傷口與痛苦中,讓陰影與過去的經歷支配我們的未來,破壞我們的幸福。當我們緊抓著對自己或他人的怨恨不放,就如同用比鋼絲還牢固的繩索,將自己束縛在那導致我們痛苦的東西上。

P.202 203
當我們願意承認痛苦、創傷和心痛,其實是讓自己具備了成長的必要智慧,此時,我們自然就會寬恕,甚至祝福那些進到生命裡來教導我們這些艱難課題的人。

P.210
我們是處在陰影還是光明之中,關鍵就在於我們是如何看待人的缺陷。

P.219
「忙碌」往往就是我們的敵人,讓我們很難有足夠時間,放慢腳步在心靈世界的蒼穹中呼吸。
放慢腳步,就更可能培養出寧靜。

P.222
如果我將愛保留,不給任何人,那麼我也會保留著不給自己。

P.227
愛默生(Ralph Waldo Emerson)是這麼形容國家主義偽裝成愛國主義時的陰影:「當全國大聲高喊愛國主義時,我很樂意探究一下他們手掌的潔淨和內心的純潔。」通常,最熱烈維護某些原則的群體,往往最會破壞這些原則。

P.231
邪惡由恐懼中生起,而恐懼是從「無愛」中生起。

P.236
只決定要不一樣是不夠的,因為陰影已凌駕於你平常的決策能力之上。

P.237
遇到困境時,我們很容易就把問題全部歸咎在別人身上。

P.240
通常,我們都害怕好好地看著自己的陰影,因為我們想避免隨著承認錯誤而來的羞愧或窘態。我們感覺,如果深入去看自己,就會過度暴露自己。我們不想看自己的陰影,因為害怕不知道會看到什麼。然而真正應該害怕的是不去看它,因為否認,正給了陰影力量。

P.240 241
每個人都有傷痕。問題是,從別人的眼光來看,卻不是如此,反而會將這些傷痕視為性格的缺陷。如果三歲的小孩又哭又叫,我們可能會說:「噢,可憐的寶貝累壞了。」然而當你四十歲了,還又哭又叫,即使你的痛苦與三歲時的創傷有直接的關係,人們不會說:「噢,他累壞了。」,而是會說:「他好可怕喔。」
性格缺陷並不是你不好的地方,而是你受傷之處。可是,不管當初是誰或什麼事造成那創傷,現在它是你的了,責任在你身上。唯一能夠將它帶出來、並釋放掉的人,只有你。

P.242 243
十五年前,可能有人傷害了你,至今你還在說著那人對你做的事。如果你對自己夠誠實,十五年前,你也可能傷害了別人,但過去的十四年,你甚至沒去看這件事。我們很在意別人對我們做了什麼,但我們卻不太在意自己對別人做了什麼。

P.247
要寬恕某個傷害過我們的人,可能並不容易,但我們能不斷努力,讓我們的認知超越人格黑暗面。

P.250
在「該還是不該」的最終時刻,其實,我們是在假裝自己還有選擇。

arrow
arrow

    天堂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